close

每年的黄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中秋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另外月圆盼人圆,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寄托着华夏儿女对家的思念。

新唐人电视台简介 电脑科教 YouTube 新唐人频道
部落谷 两小无猜 飞剑飞龙 霹雳乾坤 博客群
想让宝宝IQ更高?专家帮你支招 翻墙天堂 MP4 自由门手机版 太空中穿越极光 绝美景色超吸睛 两小无猜 MP4 自由门 野生狨猴看电影学习如何拿到香蕉 飞剑飞龙 MP4 无界 百度“筷搜”可测地沟油 让黑心食品滚蛋 霹雳乾坤 MP4 爱博电视
绿色电子产品 苹果表现最好 缤纷水世界 MP4 自由门手机版 全球最危险密码排行榜出炉 123456夺冠 小豆娘 MP4 自由门 3D打印万能钥匙 几乎可开任何锁 红粉佳人 MP4 无界旗舰机大战开打 hTC三星新机问世 北京天空 MP4 爱博电视

文:大纪元首发 月圆盼人圆 中秋丰收民间谢神恩

Youtube:中国新闻_劲news频道

Youtube:新唐人环球新闻

翻墙部落谷:翻墙、电驴、连环画、电子报、部落格联播

台湾国际器官移植关怀协会 YouTubea facebook

(Fotolia)

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

每年的黄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中秋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另外月圆盼人圆,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寄托着华夏儿女对家的思念。

作为华夏民族第二大节日的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一轮明月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牵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盼。中国传统中秋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以丰富的心灵感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民间也有中秋拜月之风。

帝王祭月敬天

中秋节源自先人的祭月活动,它是华夏先人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是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时祭祀日月有特别的意义,确定在这两天分头举行祭祀日月的郑重典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 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排在中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皇家祭神礼仪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拜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秋季丰收 感谢神恩

中秋节除了祭月之外,还会庆丰收,并感谢神恩。八月中旬正是丰收的季节,新粮进仓,瓜果上市,过去用这些新粮新果作供品敬神,感谢神灵的恩赐,祈祷来年好收成。

古时祭地是帝王的专利,而祭社则是皇家和民间都可进行的活动。“社神”后来在民间叫做“土地爷”或“土地神”被看作孕育农作物的丰产之神,正如《孝经.援神契》中所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另外,它也是地域保护神,被认为能保佑在某个地域进行的一切大事。

周代天子每年有三次常规的社祭:第一次是仲春祈谷,春耕时节祭社,祈求这一年能得好收成,叫做“春祈”;第二次是仲秋报谢,八月收获时节祭社,向社神报告收成并感谢恩赐,叫做“秋报”;第三次是年终祭社,庆祝一年的收获,求告来年丰收。除了常规性祭祀外,在征战、田猎、禳灾等大事时也会祭社。在朝廷举行春祈秋报的同时,民间也举行隆重的祭社活动。人们在社里聚集,祭祀神灵,饮酒看戏。春秋两个社日成为很热闹的节日。

中秋节也是团圆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道出对亲人的思念。中国人常以月圆象征人团圆,因此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说的就是八月半动人的美景。当夜全家大小一同迎风赏月,吃着月饼及柚子,祈求全家平安。

自唐朝中秋节产生的时代起,人们就将月圆与人间团圆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间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重要。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

购买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也希望人间圆满,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民族心理。

大陆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在中秋节有多少人能与父母团聚。这项调查吸引了1万多人参与。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人群中有56.5%不能回家与父母一起过节;近5年内,有32.6%的职场人没有与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其中以26至30岁的年轻人最多。对于在外地工作学习、回家路途遥远的职场人、学子来说,3天的假期让中秋团聚成了一种奢望。

有网友感慨,尽管回家的路已经不断提速,但假期太短、出行人太多,“幸福变成了折腾”。中秋佳节回不了家,他们感受最多的是无奈,也有不少人感到思念和愧疚,甚至有些人表示已经“习惯了不能回家过中秋的现状”。

【大纪元2014年09月07日讯】

相关连结:

2010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临近 奇葩月饼走红网络

中秋佳节话养生 喝茶吃月饼有秘诀

诗歌:桂香月圆中秋辰

中秋佳节“抬头望明月,低头哭丈夫”

文化包容 温哥华人共度中秋佳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秋 佳节 花好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anewschina 的頭像
    chinanewschina

    兩小無猜_中國視頻_評論_新聞_熱點_真相_修煉_神仙故事

    chinanewsch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