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影片:聖誕節最後一分鐘購物樂
http://www.ntdtv.com/xtr/b5/2012/12/24/a819740.html
送禮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古老的習俗,過去是用於感恩神的恩賜。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仁、義、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中較經典、輝煌的一篇。 |
文:大紀元首發 聖誕節在即 還原送禮真實意義 雪中送炭更重要
YouTube:中國新聞_勁news頻道
YouTube:新唐人環球新聞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禮多人不怪」,送禮,代表了一個人的體貼與用心。
送禮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古老的習俗,過去是用於感恩神的恩賜。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仁、義、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中較經典、輝煌的一篇。
隨著歷史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演變延續至今,送禮幾乎滲透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禮多人不怪」,送禮,代表了一個人的體貼與用心。如何把禮物送到恰到好處,讓贈者開心,受者舒心,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聖誕節即將來臨,一年中最大的送禮旺季到了,各種節日禮物帶著送禮者的美好情誼送到對方手中。看到一大堆各種各樣的禮物,打開精美的包裝,有的禮物使人喜笑顏開,歡悅、幸福之情湧上心頭;也可能有很多是自己不喜歡的,或者是沒有甚麼意義的禮物,棄之可惜,留之無用。
「來而不往非禮也」,受了禮必須得回禮。面對一大堆禮物,還得煞費苦心的思考如何回禮。有些價格昂貴的禮品,至少也得按同樣價值回禮,破費不說,還不一定買到人家喜歡的東西;結果,本是一場皆大歡喜的事變成了煩惱。
節日送禮有智慧
台灣移民游慧珠表示,送禮不是一種經濟交換,而是表現對對方的愛。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願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信息。即親密的朋友、融洽的鄰居、關係密切的親戚等。
游慧珠認為,送禮的最原始意義跟現在是不同的。如果對方對這件禮物有期望,那麼送禮就變成了一種禮節。送禮的意義是我想要對方高興,因為愛對方、喜歡對方,所以用禮物滋養、滋潤對方。同樣,受禮的人是沒有期望的,英文的gift並沒有期望的含義。如果受者期望從施者那裏得到甚麼,那麼施者也會期望從受者那裏得到甚麼。這樣就變成了一種交換,那麼禮物也就不再是禮物了。
游慧珠說:「在北美有很多需要送禮的日子,生日,週年紀念,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秘書節、孩子的洗禮日、畢業禮、退休、房子裝修慶典等,太多了。送禮是我們每天碰到的難題。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通過這一方式把所需表達的情感送到對方,給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注入新的活力,從而達到增進友誼、互相關懷。」
送禮在現代人際交往中悄然變化
CCFAX1070 Radio前記者Linda Pope說:「加拿大人的送禮情節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10年前,人們普遍重視節日送禮。聖誕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那時,幾乎大家都會為節日準備禮物。那時的心態很純,把有關節日的每一件事都看得很重要,我們會認真的去準備每一件禮物。」
Linda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生閱歷越來越多,對人際關係有更深層的認識,對表面這些物質的東西已經不很看重了,而更看重彼此之間的真誠實意,更在乎彼此陪伴。如聽一次音樂會、度假、品嚐一頓美食等,認為這些更有價值。
Linda談到,如今物質太豐富了,幾乎甚麼都不缺。節日收到禮品佔有太多的空間,又沒有多少用途。丟了可惜,放著又不起作用,很浪費。現在在加拿大,25歲以上的成年人,基本上送禮的很少了,他們會把節假日過得更私人化;但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仍然熱衷於送禮。因為他們還需要建立人際關係網,為未來的人生打基礎。 ◇
=================================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重要
送禮有許多講究,費時、費力、費錢、費心思,是否因此乾脆把送禮這個形式免掉?游慧珠說,其實不是這樣。送禮的習俗能延續到今天,是因為有其豐富的內涵,不可免。但可以找到一些更有意義、更切合實際的方式,把送禮送到更高境界。
游慧珠說,人的物質需求從最「基本生活需求」到「奢華」之間相差太遠了。當一個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已經充分滿足以後,再多的有形物質已經不重要了。
「加拿大跟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已經是世界上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國家了。儘管現在北美的價值觀已經多元化了,但總體來說還是處於正常,不會以一個人表面的物質擁有量來評判一個人的的社會地位。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會從禮品的物質價值來衡量關係的親密度;甚至現在很多人已經放棄了這種物質上的禮尚往來,而採用其他方式來表達彼此的關愛之情。」
游慧珠談到,目前,在富有階層已經開始流行的一種送禮方式,即過年、過節時,送禮者會以受禮者的名義,一起去給那些窮人、無家可歸的人捐贈錢、物。「因為對於這些富裕人士,物質的擁有已經不重要,他們甚麼都有了,再添置一個東西沒有甚麼意義,最多起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社會還有一些窮人,他們是真正對物質還有期盼的人。給他們物質上的饋贈,無疑是雪中送炭。在某種意義上,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有意義。」◇
========================
把禮物送到恰到好處
加拿大一位哲學家對於送禮概括了若干種方法:送對方想要的;送對方所需要的;把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送對方;送漂亮的東西;送對方富有想像力東西;送給對方一個不確定的東西;送能使兩人關係更親近的東西(如戒指);送對方最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對方一個最後的禮物;把自己呈現給對方(對人有誠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對方。
游慧珠說,「送禮是一門學問。我不喜歡的東西絕不會送給人家;可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又不代表別人喜歡。」華人都有上門做客一定要帶一件禮物的習慣。今天到A家帶一件禮物,如果A不喜歡,下次B家請吃飯,A就把這個禮物轉送到B家。如果B同樣不喜歡,那就「頭痛」了,要麼把這個禮物繼續轉送到下一家,要麼就棄之如垃圾。如此一來,從哪個角度講都是浪費,花費了時間、金錢,更重要的是扭曲了送禮的意義,使人們厭惡送禮,最後導致送禮者麻木,受禮者同樣麻木,這樣的禮還不如不送。
游慧珠認為:「最好的禮品是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富有意義或耐人尋味的小禮品。贈送一份對方最喜歡、最重要的禮物,他/她就會樂意接受,並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使禮物的價值得以實現。
「我送給別人的東西一定是自己很喜歡的東西,但不一定用錢來衡量,如自己製造的卡片。只是現代人不是這樣,一切以錢為標準。如果送的東西用他們的標準不值錢,就不感興趣。」
游慧珠說,不管怎樣,日常送禮要用心,對於要送禮的對象要區別對待,如家人、朋友或鄰居。加上誠意和用心,定能選到合適的禮物送對方。
========================
送錯禮費力不討好
游慧珠談到,許多人有上門做客要帶一個禮物的習慣,有些人隨隨便便買個東西應付了事。游慧珠認為這種做法不合適。送禮是一個重要的事情,這並不是說要花很多錢。送對了皆大歡喜,送錯了費力不討好。
游慧珠說最近剛好收到一位朋友送來一瓶3合一咖啡。她本人不喝咖啡;她的先生只喝現磨的新鮮咖啡。於是這瓶3合一咖啡就成了一個負擔,送給別人又怕別人不喜歡,留下來又用不上,不知如何處置。
游慧珠認為,要想送禮恰到好處,平時要多關注對方的生活,知道他/她需要甚麼,喜歡甚麼。最基本的是要入鄉隨俗,對於生活的環境,送禮的普通常識要有所瞭解。
她說,在北美,最常見的是請吃飯,如果空手上門吃飯是不合適的。最普通的做法是帶一瓶酒。酒的價錢並不一定要很貴,幾塊錢至10幾塊錢就行。最好能事先瞭解一下吃飯時的食品,再根據食品特點選擇送甚麼酒。一般情況是紅肉送紅酒,白肉送白酒。
游慧珠認為,給家人送禮需要講究。聖誕節她給孩子們送禮基本上採用中國式的,給現金讓他們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知道他們很想要某種東西,但是很貴,自己買不起。父母就利用過年過節的機會,補貼他們一下。
游慧珠說,至於跟20、30歲的侄子輩之間,由於年齡的差異,已經很難有共同點。他們想要甚麼很難知道,買的禮物他們不一定喜歡。再說,大家甚麼都不缺,也就免了這個禮。有時間的話大家一起吃頓飯,熱鬧一下就行了。
【大紀元2013年12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 (責任編輯:岳怡) ◇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