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美國4至17歲的孩子中,有11%被確診患有多動症,研究者相信,該病急劇增長與社會學因素有關,特別是與教育以及父母對孩子期望的改變相關。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多動症患兒也逐年急劇增加。父母的鼓勵是治癒患兒的重要方法。多陪孩子在戶外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釋放過多的能量,把不合理的行為變成合理的行為,讓孩子充滿自信。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4至17歲的孩子中,有11%被確診患有多動症,研究者相信,該病急劇增長與社會學因素有關,特別是與教育以及父母對孩子期望的改變相關。
多動症兒童確診數量飛速增長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2011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之間,美國人突然發現,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譯做『多動症』)的藥物突然極其短缺。而該類藥品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供應跟不上突然爆發的增長。
在過去幾年裡,多動症的確診數量飛速增長。在20世紀 90年代之前,只有不到5%的學齡兒童被診斷患有多動症。而今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在4至17歲的孩子中,有11%都在某階段確診患有此症。
據醫訊頻道網報導,兒童多動症是世界性的難題,世界各國的兒童多動症發病率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學齡兒童患病率在5—10%之間,荷蘭調查認為,多動患兒在學齡兒童中超過10%,北京在小學調查發現,多動患兒發病率超過6%,北京市的調查甚至比這還高。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患病率有些懸殊,也許與調查的方法和診斷標準不同有關。但是,各國的發病率都不低,超過了5%,且有暴漲的趨勢。這不能不引起重視。
就導致兒童多動症發病的原因,北青網介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內因,遺傳基因缺陷;另一個就是外因,比如學習壓力大、過度緊張、家庭環境方面,看電視、玩電腦、玩電子遊戲過多等,還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如吃快餐、喝可樂等,這些對孩子的腦神經發育會產生不良影響。
社會心理因素引發多動症
目前專家公認家庭、學校和社會不良教育因素是導致兒童多動症發病的重要原因。據紐約時報報導,斯蒂芬.欣肖(Stephen Hinshaw)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心理學教授,在研究發病原因時發現,2007年,北卡羅來納州,有 15.6%的4至17歲孩子被確診患病。而在加州,這個數據只有6.2%。
欣肖衡量了診斷工具、醫保種類、文化價值觀以及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之間的差別。這些看起來都無法解釋這種差異,直到他把目光轉向教育政策。
美國實行的「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是第一項將學校的財政撥款與標準化考試成績聯繫在一起的聯邦法案。北卡羅來納州是首批引進這種項目的州之一;而加州是最後一批中的一員。當欣肖把這些學校政策與多動症發生率進行比對時,他發現當一個州實行此聯邦法案後不久,該州的多動症確診率就會上升。全美國範圍內,在「有教無類法案」頒布後的四年裡,多動症確診率增長了22%。
據家庭在線醫生網數據顯示,目前多動症患兒比十年前增長了近20倍。針對多動症患兒逐年增長的原因,毓璜頂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李麗霞直截了當地說,這和目前獨生子女的壓力過大,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有很大的關係。以前家裏孩子多,老大不行有老二、老三,現在就一個,全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這種無形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表現為多動、自閉等等。
遺傳基因造成多動症
多動症患兒的父母、同胞和親屬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明顯高於對照組,孿生子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子的多動症同病率達100%,而異卵孿生子的同病率僅佔17%。
另外,產前、產時、產後缺血、缺氧引起的輕微腦損傷也可能造成多動症。但多數學者認為腦器質性病變並非為本症的主要病因,而可能與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如多巴胺、β烴化?(DBH)偏低造成去甲腎上腺素減少有關,而多巴胺遞質不足又與基因遺傳有關。
不良的教育環境造成多動症
教育因素是造成兒童多動症的原因之一。下列四種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誘發本病。
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離異或早喪,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導致心理變態、行為偏離、社會適應不良,入學後易有多動表現。
專制型:家長或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在家中或學校中經常受到指責、打駕,兒童心理壓力增加,精神緊張可致多動。老師的歧視、冷漠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溺愛型:父母對子女過於嬌縱溺愛,養成任性習慣,日後難以適應環境和約束個人行為。
相關型:父母自身行為不端,舉止不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誘使兒童多動行為。甚至家長幼年患有多動症,成年後仍衝動任性、脾氣暴躁,再把這種素質遺傳給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傾向。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多動症患兒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長所謂的嚴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過分溺愛者占7.05%。
心理治療益於藥物
雖然兒童多動症不是危重疾病,也沒有明顯的臟器損害,但由於發病後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並可能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
北青網介紹,首兒所神經科王昕醫生建議,家長在配合醫院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精神心理的治療。心理干預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多動症狀,而是通過支持和幫助患者消除心理困擾,減少焦慮、抑鬱情緒,幫助其適應現實環境。
李麗霞主任認為,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配合。
首先,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能拿患兒和正常孩子相比,切忌責備、怪罪、歧視、打罵孩子。平日可從看圖書、聽故事以及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逐漸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慢慢把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來,哪怕孩子有一點點進步,也要鼓勵。讓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爬山、跳遠等。平日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按時飲食起居,不能遷就孩子讓他們看電視至深夜。
上課時老師要經常提醒孩子注意聽講,不要點名,可以輕輕地敲敲桌子暗示,給孩子留面子。也可以安排孩子擦黑板、收作業等,把孩子過多的能量釋放出來,把不合理的行為變成合理的行為,讓孩子充滿自信。
由此可見,對於多動症,家長不可太在意,也不可不在意。關鍵是,家長要儘量創造溫馨寬鬆的環境,讓孩子輕鬆愉快地度過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龍。
【大紀元2013年11月09日訊】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